宜兴日报数字版3月2日讯(记者 赵 辉) 记者日前从市国土部门获悉,通过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手段,去年我市不仅守住了90.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还新增耕地4000余亩。同时,通过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作条件,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我市土地资源较丰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我市全面落实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机制,层层签订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切实做到“守土有责、护土尽责”。同时,科学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去年,全市完成耕地占补复垦1781亩、挂钩复垦34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近1300亩;完成土地整理项目3个,整理规模5.9万亩,新增耕地近600亩。在具体工作中,各地认真做好调查摸底,依据规划设计,严把复垦质量关。张渚镇在土地复垦过程中还聘请专业工程公司,利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连续作战两个月,将覆盖在工矿废弃地的混凝土打碎搬走,重塑地貌。
随着土地复垦整理工作的扎实推进,昔日废弃的矿山宕口告别脏乱差现象,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去年,经过慧心打造,位于张渚镇茶亭村的旧采矿基地,变身成亩产出近4000元的玫瑰花园,成为我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的一大亮点之作。湖氵父镇近年来充分利用整理后的成片丘陵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种百合等经济作物,实施规模化经营,亩均种植效益显著提高。宜兴大米公司在西渚镇西渚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内建立有机大米种植基地,引导当地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的有机大米每公斤售价超20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的有效实施,不断“唤醒”沉睡的土地,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子孙田”。
土地复垦、土地整理还有效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水平。通过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一些零星居民点也得到科学合并,促进了乡村合理布局,缩小了城乡差距,一些废弃矿山宕口面貌焕然一新,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去年10月中旬,我市被省国土资源厅授予“江苏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称号。
评论已关闭